【揭秘】传说中的同济“秘方”
1984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收到中央军委的一道密令——速调中药“抗炎6号”。这一命令迅速下达到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同济医院。作为当时这种新药的主要研制者,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李鸣真与北京的专家们一起制定治疗方案,在各路专家的协助下,“抗炎6号”片剂发挥了很好疗效。从这以后,“抗炎6号”名气就在当时国内高层人士中传开了。
“抗炎6号”就是当今同济医院自制药“金叶败毒颗粒”的前身,其主要成分是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此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历史长达44年,其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内毒素、解热及调整人体免疫机能等多重作用,药效活性显著。
经武汉市的八家医院共同临床使用验证,其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率达85%以上,并且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使用量高居同济医院自制制剂之首,年使用量达4万盒。
故事要从1958年说起,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号召。同济医院一批优秀的西医开始中医的学习。
1971年,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在系列组方的基础上,与药剂科同仁一起研制出了“抗炎6号”注射剂,后更名为热毒清注射剂,主要用于急腹症等一系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他们埋头实验室,仰头进病房,李鸣真和同行研究的中医清热解毒与通里供下的“清下法”派生出系列中药,抗炎片、利胆化瘀片、茵虎黄片等等雨后春笋地用于临床,治疗阑尾炎、胆系感染、肠梗阻多种急腹症收到明显效果。尤其“抗炎6号”注射液治疗多种细菌、病毒感染与炎性急腹症疗效高达80%,在国内独树一帜。
1983年,首次应用电子显微镜证明“抗炎6号”有一定破坏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1985年,从亚细胞水平发现“抗炎6号”对抗内毒素与其保护人体细胞“化工厂”溶酶体有关。
1987年,发现“抗炎6号”对人体细胞“能量库”细胞线粒体在受攻击时有保护作用。
“抗炎6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中医的清热解毒与解内毒素之毒有关,而这种解毒作用是清热解毒药直接破坏内毒素和保护组织细胞间接对抗毒素的综合效应。这不仅解开了一个几千年的中医之谜,更展示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如今,“抗炎6号”成功地改变剂型为颗粒剂金叶败毒颗粒,成功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发明专利授权。
上世纪70年代我院独家生产的一种特色免疫增强剂,临床应用30余年。用于神经衰弱,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脾肾气虚,肾病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