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传说中的同济“秘方”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导语

时间指向1955年5月15日,1900年创办于上海的同济医院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整体搬迁至华中重镇武汉。

这是同济人不辱使命的担当,为了中部地区人民的需要,同济人发挥了一个教学医院的中心、辐射、示范作用,引领中南地区医学发展。60年不懈奋进,百年同济阔步迈向国际一流。

纪念同济医院迁汉60年,我们试图拾起一片片树叶,落叶无声,但一叶知秋。这些老照片、日常医疗中的寻常物用,从哪里来?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颗树,也许这一切在岁月的更迭中总是那么短暂,但当你精心端详,它又何尝不是一种蕴于物中的理想,一种对西医文明最美的诠释……


1984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收到中央军委的一道密令——速调中药“抗炎6号”。这一命令迅速下达到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同济医院。作为当时这种新药的主要研制者,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李鸣真与北京的专家们一起制定治疗方案,在各路专家的协助下,“抗炎6号”片剂发挥了很好疗效。从这以后,“抗炎6号”名气就在当时国内高层人士中传开了。


揭秘“抗炎6号”解开了千年中医谜团


“抗炎6号”就是当今同济医院自制药“金叶败毒颗粒”的前身,其主要成分是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此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历史长达44年,其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内毒素、解热及调整人体免疫机能等多重作用,药效活性显著。


经武汉市的八家医院共同临床使用验证,其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率达85%以上,并且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使用量高居同济医院自制制剂之首,年使用量达4万盒。




故事要从1958年说起,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号召。同济医院一批优秀的西医开始中医的学习。


1971年,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在系列组方的基础上,与药剂科同仁一起研制出了“抗炎6号”注射剂,后更名为热毒清注射剂,主要用于急腹症等一系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他们埋头实验室,仰头进病房,李鸣真和同行研究的中医清热解毒与通里供下的“清下法”派生出系列中药,抗炎片、利胆化瘀片、茵虎黄片等等雨后春笋地用于临床,治疗阑尾炎、胆系感染、肠梗阻多种急腹症收到明显效果。尤其“抗炎6号”注射液治疗多种细菌、病毒感染与炎性急腹症疗效高达80%,在国内独树一帜。




李鸣真(左二)、叶望云(左三)


1983年,首次应用电子显微镜证明“抗炎6号”有一定破坏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1985年,从亚细胞水平发现“抗炎6号”对抗内毒素与其保护人体细胞“化工厂”溶酶体有关。


1987年,发现“抗炎6号”对人体细胞“能量库”细胞线粒体在受攻击时有保护作用。


“抗炎6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中医的清热解毒与解内毒素之毒有关,而这种解毒作用是清热解毒药直接破坏内毒素和保护组织细胞间接对抗毒素的综合效应。这不仅解开了一个几千年的中医之谜,更展示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如今,“抗炎6号”成功地改变剂型为颗粒剂金叶败毒颗粒,成功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发明专利授权。


传奇同济医院的自制药们




利胆化瘀片(左1)
主要由茵陈、红花、金钱草等重要成分组成,由中西医结合专家李鸣真教授、叶望云等经过多年临床研究、验证,上世纪70年代由中医科与药剂科联合研制成片剂剂型。


可乐宝林片(左2上)
原名可乐宝林片3号片,是王慕逖等在临床长期治疗儿童矮小症的实践中研究而得,临床应用已有20多年。


蒜朴胃肠胶囊(左2下)
官纯寿、杨传永、杜光探索出胃肠康胶囊(现更名位蒜补胃肠胶囊)协定处方。


维生素E乳膏(左3)
药学部根据临床治疗皮肤干燥症的实践研制而成,具有润泽皮肤,防止干裂功效,临床应用已达30余年。


勃氏合剂(左4)
处方源于苏联莫斯科斯大林第二国立医院Brodsky教授的临床经验,刘锡民替换成分配制成功。从1957年起用于癫痫的治疗,为表达对Brodsky教授的敬意,该药命名为勃氏合剂。


鱼腥草滴鼻液(左5)
上世纪70年代,医院使用鱼腥草制得蒸馏液滴鼻用以治疗急、慢性鼻窦炎也效果良好,由此大规模生产该协定处方制剂。


头痛灵片(右1)
头痛灵片为医院名老中医王池卿的经验名方,在临床使用近四十年,经黄光英系统研究和整理,证实其具有平肝潜阳,活血止痛之功效。


扶正强筋片(右2)
上个世纪70年代,杨明山等根据中医脾主肌肉理论及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理和表现,筛选出黄芪等健脾益气和温肾强筋药物组成的协定处方,在本院神经内科、中医科、儿科广泛应用。


刺五加黄芪片(右3)

上世纪70年代我院独家生产的一种特色免疫增强剂,临床应用30余年。用于神经衰弱,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脾肾气虚,肾病综合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